近年来,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展开,目前全国已有30个试点城市,如何更科学地建设海绵城市?昨日的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,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。不少专家认为,海绵城市建设要防止过度工程化,而是要小型化、因地制宜,让城市的每个细胞都成为能够吸水的“海绵”;与此同时,海绵城市建设要规划先行、统筹考虑,避免碎片化。
据悉,当前全国30个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试点,面积达到919.7平方公里。截至今年第三季度,已经有117.95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%。试点城市完工项目数480个,在建项目数1052个,累计已完成投资额368.76亿元。消除了107个内涝点,另有101个得到缓解。另外,有23个省(区、市)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指导意见,有15个省(区、市)确定了近90个省级试点城市。
国务院参事、国家住建部原副部长、国际水协(IWA)中国委员会主席仇保兴提出要建设具有“弹性”的海绵城市,在各类降雨来临时能显着增强城市的韧性。仇保兴表示,要用好自然山体、绿地、农田、湿地、自然水体等天然的“盆”,这些都是巨大的海绵体;此外,每个城市的细胞本身也是海绵细胞,“例如,建筑顶部、停车场、排水管和渗水井等都能吸收水量。设计完善的下沉式广场也是很好的海绵体,干的时候是孩子游玩的地方,一般降雨量时能保持湿润,吸收地表水;遇到暴雨时,广场的地下水箱能起储水作用,水箱平时又可以供应地下用水,一边拿水、一边渗水;如果是百年一遇的洪水,整个广场就变成巨大的蓄水池。”
仇保兴同时强调,具有“弹性”的海绵城市是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,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;是城市生命线在内涝和外涝的同时影响下,都能保持和回复正常的运行能力。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过程,并不只是工程验收了,海绵城市就建成了。
建海绵城市也要防二次污染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则表示,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,也应该注意防止二次污染问题。曲久辉说:“中国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如火如荼,太过亢奋容易失去理性。海绵城市建设也需要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,下沉式绿地、雨水生态系统,生态沟渠、灰水处理绿墙等,是否会因为积累变成更大的污染源?这些海绵体在吸附和滞留过程中,可能会积累变成新的风险源,在适合的时机重新释放到水体中。例如,用绿沟处理水体时,土壤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污染源,磷比水体中含量还要高。”
为此,曲久辉建议,海绵城市建设要进行精准设计,系统评估和精确核算,查清污染负荷和分配,污染物的形态结构和毒性等,做到污染物输出远低于输入,被绿色植物吸收吸附、挥发下渗后的污染物不再回到水体中。他举例说,新加坡用于保护溪流的生态滤池,在饱和层深度至少达到400毫米,就是为了使被动浇水植物和病原菌去除更为有利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则认为,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从规划开始,“不能一点一点来做,至少以流域、区域为单元综合考虑。目前情况不容乐观,首先是规划和建设的碎片化,没按流域、区域统筹考虑;其次设计上教条化,应该要因地制宜地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。”还有专家指出,海绵城市建设要防止过度工程化,应该是多模式、分布式、自组织、微循环。
共有-条评论【我要评论】